中研院發現 PM2.5增肝癌風險中廣新聞網 – 2016年1月4日 下午4:20 冬季受東北季風影響,PM2.5細懸浮微粒容易超過每立方公尺70微克以上,達到紫爆等級。中研院研究證實,PM2.5不只引發心血管疾病、肺病,更會導致肝臟發炎,進而形成肝硬化和肝癌。這項研究也刊登在《美國國家癌症研究院期刊》上。 (黃仲丘報導) 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和陽明大學、成大合作,追蹤在台北、新竹、嘉義、屏東、澎湖,2萬4千多位30歲以上的成人,16年時間,pm2.5和肝癌的關聯性。2萬4千多位成人中,15年間罹患肝癌的患者,排除B型、C型肝炎及抽菸喝酒等肝癌干擾因素後,比對居住地與環保署PM2.5監測資料,結果發現,佔人群中暴露量75%的民眾,罹患肝癌的風險,比曝露量25%的民眾,增加2成,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楊懷壹說:「人群中暴露量75%跟暴露量只有25%去相比,他的產生肝癌的風險提高了20%,PM2.5暴露量高的話,肝的指數也會增高,我們知道肝臟發炎本身就是肝癌的危險因子,最主要是PM2.5會經由肺臟的微血管,進入到血流裡面,造成全身性的發炎反應,我們研究發現,在肝它也會導致肝的發炎進而導致肝癌。 國健署統計國內每年新增1萬1千名肝癌患者;台大公衛所日前研究也指出,PM2.5暴露量每降十微克就每年可減少兩、三千位結核病患者。環保署日前表示,目前每年PM2.5濃度大約是22到23,每立方公尺。希望在2020年,達到每立方公尺15微克的目標。 中研院的這項空汙肝癌研究上個月也刊登在《美國國家癌症研究院期刊》中。 |
跨境大氣汙染 世界最高聖母峰也受害中央社 – 2015年12月10日 下午4:29 (中央社台北10日電)大陸的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今天表示,聖母峰的大氣環境與南北極類似,但跨境傳輸大氣汙染物已對世界最高峰聖母峰地區環境造成一定的影響。 新華社報導,大陸中科院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康世昌援引最新發布的「珠峰地區氣候環境變化評估」報告說,這一結論是從現代雪冰以及冰芯記錄的粉塵、重金屬元素、黑碳等多方面,對聖母峰(藏文「珠穆朗瑪峰」,大陸簡稱「珠峰」)地區大氣環境進行監測研究時得出的。人類活動排放的重金屬汙染物經由大氣環流的長距離傳輸,造成全球環境的汙染與損害。 專家指出,聖母峰雪冰中的痕量元素濃度與南北極地區雪中的濃度大致相當,但遠遠低於受人類活動影響強烈的城市地區。從這個方面看,聖母峰仍處於世界偏遠地區氣環境背景水準。 專家指出,聖母峰東絨布冰川表層雪冰中汞濃度與北極地區表層雪中汞濃度相當,與法國阿爾卑斯山區雪冰中汞濃度的下限值水準一致。黑碳含量與北極地區相當,但比法國阿爾卑斯山區低得多。 康世昌指出,珠峰地區無顯著的工業活動,當地居民多以農牧業為生,且以第三產業為主導的產業結構決定了極低的能源消耗。因此聖母峰地區人類活動向大氣中排放的汙染物很少。 不過,聖母峰大氣環境仍有隱憂。 專家指出,聖母峰地區在春季受南亞生物質燃燒的跨境傳輸影響。每年冬春,南亞工業生產排放的黑碳等汙染物,在喜馬拉雅山脈以南形成大氣棕色雲,在西南風的傳輸下來到聖母峰地區,對區域氣候和環境等造成一定的影響。 |
:o細懸浮微粒(PM2.5)它不止只是會引起呼吸到炎症而已,它會趁人體免疫力下降時入侵並長久寄生在人體裡面嚴重時連癌症都會被它誘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