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77年,台灣北部和南部在短短的一周內接連遭受颱風重創,侵襲南部的是上次說過的賽洛瑪,而這次就來談談在同年也重創北部的薇拉(Vera)颱風。
1997年7月26日,賽洛瑪進入中國上空逐漸消散之時,在25.5°N 133.6°E觀測到有熱帶擾動正在發展,持續向西移動並增強,27日下午1點,聯合颱風警報中心(以下以JTWC稱呼)發出熱帶氣旋形成警報(TCFA),28日上午8點,JTWC將其升格為熱帶低壓,並編號為07W,隨即再被升格為熱帶風暴(相當於中央氣象局的輕度颱風等級),正式命名為薇拉。
形成初期受副熱帶高壓影響,行進方向往西南西移動,同日晚間9點30分,中央氣象局(CWB)發布海上颱風警報,29日下午2點,CWB升格為中度颱風,一小時後即針對台灣北部及東北部發布陸上颱風警報。副高亦開始往西南方伸展,薇拉受到推擠開始轉往西南方移動, 強度仍不斷增強,於30日下午2點達到強烈颱風強度,晚上8點轉往西北西方向移動,颱風中心通過石垣島西方海面後,31日上午8點,薇拉強度增強至巔峰,風速達55m/s,但強度因接近陸地而開始減弱。
同日下午2點,颱風再次轉往西方移動,最後於3個半小時後,也就是下午5點30分於基隆市登陸,基隆測得939.9hPa的最低氣壓,基隆港3座市4000萬貨櫃起重機被吹入海,北部多座電塔倒塌,約1000支電線桿被吹倒,北投一帶更出現房屋因山崩而被掩埋,薇拉沿著基隆河往台北市前進,由於颱風眼的通過,基隆和台北皆出現了短暫的風雨平靜期,通過台北後繼續以正西方西移動,晚上9點30分於桃園和新竹交界處出海進入台灣海峽。
8月1日上午9點,CWB解除陸上颱風警報,10點由金門近海進入福建省惠安縣,持續往內陸移動,下午4點解除海上颱風警報,行經晉江、龍岩後減弱為熱帶低壓,最後8月3號在貴州消散,結束了5天的生命。其正V字形路線在近80年颱風史屬罕見,直到出海之後才減弱為中度颱風,維持強颱強度亦達到36小時。
局部地區測得最大風速(Vmax)及瞬間陣風(Gust)如下(單位皆為m/s):
彭佳嶼 Vmax:45.0(14級) Gust:62.0(17級以上)
基隆 Vmax:33.3(12級) Gust:56.5(17級)
淡水 Vmax:28.7(11級) Gust:41.7(14級)
台北 Vmax:25.5(10級) Gust:47.7(15級)
東吉島 Vmax:17.2(8級) Gust:27.7(10級)
蘭嶼 Vmax:28.5(11級) Gust:36.8(12級)
日本石垣島 Vmax:53.0(16級) Gust:70.2(17級以上) 當時站史第一 後被2015天鵝颱風以71.0m/s超越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CWB颱風資料庫、民國66年颱風調查報告、網路資料